close
十夜夫妻情,终生望郎归──人世间竟然有如此绝顶的痴情女!
也许,这类望夫石的传说读者早已耳熟能详,但若读了我今天讲述的故事,不知诸位又该作如何感想?
生要见人,死要见尸。面对一本红色的烈士证书,她摇头否认郎君牺牲的事实,深信不疑他一定会回来找她。 “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,如果有人说我死了,你千万别信,我一定会回来找你。” ──是郎君一句话,换来她一生一世的等待。
一幢百年土墙老屋,一道坚硬的木门坎早已踏磨出豁口,宛如一勾残月。经年倚门翘首,她熬冬盼春,历夏祈秋,漫漫岁月,望断郎归路。
七十余载光阴弹指一挥间,2005年,95岁的她终于划上人生句号,追寻她苦思梦想的郎君而去。她的坟莹面朝山外,遥望着进村的乡路,寞寞中依然不停深情的呼唤与守望。
……
她的名字叫池煜华,一个默默生活在我们同时代的女子。是她,用自己毕生爱的信念,在人间留下了憾人心魄的真情故事。
从赣州驱车个把小时,就到了闻名遐迩的“将军县”兴国。在这个诞生了共和国54名将军,输送了数万名革命烈士的风水宝地,同样不乏阴柔之美,深蕴着浓浓的苏区女儿情。池煜华便是其中之一。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是池煜华的家,她的丈夫李才莲是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,少共中央分局书记。1928年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,池煜华与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圆了房,洞房花烛恩爱才三天,李才莲就离家别妻参加了“宁都暴动”,池煜华也追随夫愿,担任了区苏维妇女部长。几年间,沉浸于革命热潮的李才莲仅仅回家小住一天。1933年,池煜华思念心切,步行数百里山路,来到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驻地宁都,与丈夫相聚6天。依依惜别之际,她牢记丈夫叮咛:“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,如果有人说我死了,你千万别信,无论如何要等着我,我一定会回来找你!”
怀揣丈夫倾囊赠送的一面木框镶嵌的小镜子, “看见了它,就如同看见了我!” 丈夫甜蜜蜜的情话音犹在耳,池煜华回到了家乡,开始了她的漫漫望夫路。1934年秋,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,李才莲再无音讯,生死未卜。
事实上,李才莲1935年已经壮烈牺牲,口信也早早捎给了池煜华。可是,直到烈士证明书递到手中,她仍然固执地认为这是谣传,坚信她的丈夫一定会信守诺言,回到她的身边。
日复日,年复年,凭门眺望是池煜华每天起床的首件事。此时,她何尝不是在用心倾听,努力捕捉丈夫的脚步声。然后她抚镜自照,对镜成双,丈夫的音容笑貌犹历历在目,无声的交流便荡漾心头。
十个昼夜,数量上自然无法与七十多年的数万个昼夜相比,但那种爱的渗透所缔造的精神能量,早已超越任何物质存在的形式。无怪乎世人感叹“问世间情为何物?直叫人生死相许!”
用终生的孤寂维护十天的恩爱,该是何等坚韧的守望!坚守的背后是信念,信念的背后是情爱,情爱的背后是人,是两个心心相印的有情人。
爱的信念,究竟有多大的能量?
常常有人对她发不解之问:没有才莲了,你怎么没有改嫁他人啊?她答:“我们俩个就嘿(是)好哩,同得到心哩,都嘿(是)在做革命工作哩。”“他哇(说)了会归就一定会归哩,他哇(说)等他就要等哩。”──朴素得几近白开水的话语,道出的恰恰是人间至纯真情。一个“等”字,凝聚了多少海誓山盟!
这就是爱的信念。若要说其力量上可撼天、下可动地,足以与日月同辉、共江河永存,恐怕也不算为过吧。
文后附语:
池煜华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。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树杰为此专程到兴国,寻访这位可亲可敬的军嫂足迹。他在老人的坟前涕泪横流,连声说“不容易啊不容易,70多年,比我年龄还大呀,真不容易!”央视与赣州电视台合作制作的电视纪录片《红土地上的望夫石》,实况记录了翟导这次寻访过程。该片作为央视今年庆祝八一建军节大型节目《祖国不会忘记》之一,播出后在观众心中翻波涌浪。前些日子,笔者赴兴国参加该片座谈会,与会者的赞誉声不绝于耳。
(本文图片摄影/赣州市文联副主席赖国柱)
出處:http://blog.voc.com.cn/sp1/zhangqingyun/111246372898.shtml
全站熱搜